一种缘分:本科毕业论文后记

如果说毕业论文选择这个课题是一种偶然、一种缘分,那么在这四年里,有太多的缘分,让我无法一一言说。有时候,缘分,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

2009年7月,时维盛夏,我很偶然地来到了启真湖边。我当时没想过要考浙大,当然也想不到两年后将与之结缘、再相会,在这里开始四年精彩的大学生活。

四年里——拿过几次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荣誉,申请到了两个科研训练项目,也参加过一次对外交流;曾经作为志愿者为生活、成长的这个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点点力,也从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学习到了许多在课堂里没有的知识;入党了也给校长信箱写过信,给母校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游历了学校分布杭州的五个校区,还上过CC98论坛六次“十大”,更体验了报销中的各种艰辛……本科四年,俯仰之间,求学、自省、成长于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悄然之间四年已近尾声,倏忽之间成长。内化于心的,不只是一曲“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还有一种与“我浙”的缘分。

“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每每喟叹少有能堪称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细细想来,实则不然,还是得到了颇多良师之教诲。本人数理基础不佳,数学课于我颇有挑战。但我却能在数学系汪国军老师授课之《线性代数》课上听得津津有味,此为良师。学习经济理论需要数理分析,亦需要经济思考,颇为不易。经济系何樟勇老师在讲授《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之时却能将两者娓娓道来,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是为良师。耳闻法学院沈志坤老师之《经济法》课程十分有趣,遂选课。沈老师授课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颇为巧妙,回想答完该课程期末考卷,当时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计量经济学》课堂上,金融系徐加老师告诫我们计量实证出来什么结果就什么结果,虽然可能和设想不同,但终归是可以用经济理论解释的,千万不要造假。言语已随风而逝,可是他传达的治学态度却融入了自己的举手投足,此文撰写时亦是每每想起。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本科四年,专于经济一科,本专业被戏谑为“应用数学与最优化专业”。求学经济学科,初为经世济民之宏愿。曾三次尝试经济学之学术研究,即第13届挑战杯、SRTP项目、省创项目;两度参加“挑战杯”学术竞赛,均获校三省二。深感能力有限,三次尝试均感无所创新,后每见“经世济民”一词,颇有惭愧。同侪曾叹曰:“我们本来想画一只国画的老虎,结果只能画一只猫,最后发现只是画了一只哆啦A梦!”虽说学术无所得,但是训练了自己的探究能力,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先前科研训练之经历。同时,因为学术、因为科研结缘,交友人二三,亦是幸事。回望当时几人志同道合、共同奋斗的经历,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无曰已是,无曰遂真”。写此短文之前,翻阅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初入求是园之时所写,该文文笔之中透露出一种年少轻狂的傲气,正如“考败来浙”是很多求是学子的谈资一样,患有非典型性的“浙大病”。另一篇是在主修专业确认后写的,少了几分傲气,多了几分踏实。然而当时所立之大学目标——读书、锻炼,却成遗憾。现在毕业论文业已成稿、毕业出路已定,也算是尘埃落定了。想起初中第一篇语文课文是《在山的那边》,在求是园四年的时间,颇有此文之情境。这是一段不断发现在这座山的那边还有更广阔世界的过程,不断反思自己的取舍得失、不断尝试独立思考的过程。

2013年7月,又是一个盛夏。又因为一次偶然,在学校网上看到有一个前往香港暑期交流的机会,遂听宣讲会、报名、面试,得以成行。当时跨过深圳湾口岸,我一定想不到两年后将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新的求学之路。就在之前申请学校时,由于自己标准化成绩很低,我都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去清水湾。想来,或许就是这样一颗平常心去申请、去面试,得以让在浙大的缘分延续到香港。

所有这样的偶然,我愿意相信是一种缘分,也愿缘分常伴!

2015年4月13日夜于求是园・西溪
2015年5月2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