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农民的农活技术,如何改变非洲的玉米田
编者按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报道,文章提及的中国援非工作表明,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领域援助非洲,更在农业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支援,真正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另一方面也说明,非洲大陆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单方面资金、基建的援助,还需要培养当地人民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说,中国土地少人多,农业发展的核心经验并不是补贴和大规模的使用化肥,而是通过提高劳动力投入来提高土地产出。在缺乏资本的情况下,非洲没办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多的优势,应该优先发展更多投入劳动的技术,也就是中国农业发展运用的“劳动密集型农业”。
……
因为这套方法非常简单实用,农户在种过一季之后就能够熟练掌握技巧,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继续采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武晋说, “他们知不知道这件事,和他们愿不愿意继续推行下去完全是两回事。关键是撬动原发动力,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不断投入劳动力,极大的弥补了资本不足。”李小云说,这种农业发展的过程是独立于资本、外债和任何外部投入的,产生的剩余是纯的剩余,不需要还账,这是这个中坦农业实验项目的根本性质。他认为,长远的看,帮助非洲发展农业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大规模减贫,还可以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对中国和非洲是双赢。
……
在瓦辛巴村,项目组改变了工作重点,将项目执行的重心移交给当地政府,依靠省政府的团队做团队建设,并通过大量的培训,探索出由当地政府“包村包户”,在农户层面实施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的方法。如果说,在佩雅佩雅村更多分享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国经验”,那么在瓦辛巴村的工作重点,则转为分享“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中国经验”。
在项目实施之前,当地政府就派出农业技术推广员下到基层,负责安排一年间的农业工作,解决农户的种植技术问题,及时向上级反馈生产设备的不足。在瓦辛巴村,中国项目组则不再到田间手把手地教授中国种植经验,而是从一开始就以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主导,并与当地团队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推广方案,培训坦方农技员走到基层,包村包户教会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