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

风卷过的起点

在浙大学到的,其一是校训“求是”。六年前,进入浙大时候大概我就是属于“考败来浙”的那一批人,所以大概我一开始对浙大是没什么感觉的。但是我依然记得开学第一课参观浙大校史馆对我的震撼。在那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浙大从1897年求是书院建立以来的风风雨雨。特别是抗战期间举校西迁,烽火硝烟中的浙大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这大概是浙大第一次对我的影响,也是我第一次从浙大学到的东西。无曰已是,无曰遂真,无论是做人的踏实,还是科研学术的严谨,都是浙大的校史、师长、同学带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求是的精神化为对母校的深深凝聚力则是这次120校庆里,校友们给我的另一种震撼。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杭州知府林启于1897年5月21日在杭州创办的求是书院,今年正值建校120周年华诞,全球各地校友均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刚从台湾回来,七天六夜的行程,扣除购物花费,单单算交通(机票、台铁、高铁、捷运、公交与客运)、住宿、吃饭、门票这类花费大概折合 RMB 3500 元左右。这次主要在台北周边还有阿里山玩,下次可以考虑去南台湾和花东:

编者按

1936年9月18日,在国立浙江大学新生谈话会校长训辞中,时任校长竺可桢提出了在浙江大学校史上十分著名的“两个问题”。

诸位同学,学校开课已一周,今天训育处召集这个会,能如家人似的在一起谈话,觉得非常愉快。

大学生,是人生最快活的时期,没有直接的经济负担,没有谋生的问题。诸位在中学中,同学大都是同县或同省,可是,来大学后,有从全国各方面来的同学,可以知道全国的情形,时间长了,各人都认识。这样,各人家庭的状况,故乡的风物,都能互相知道,这亦是一种教育。大学比之中学,在经费和设备方面,都来的充实,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也远胜于中学,这供给诸位切磋学问的极好机会。同时,国家花在诸位身上的钱,每年有一千五百元,而且,全中国大学生仅四万人,诸位都是这一万分之一的青年,这种机会,万万不能错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acts during the anti-monopoly legislation in the US and China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Small and insufficient firms in the US were more active in lobbying the antitrust legislation, while in China, SOEs an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were more active. The core problem in the US is whether the country needed an antitrust act at that time, but people in China were concerned more about w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law.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in both countries is not as good as expected. The unclear definition of concepts in the Sherman Act and the inefficient distribution of enforcement power in China are the reason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