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重塑城市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领跑

在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行业一道,被列为要积极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增长引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作为国内发展低空经济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2021年的《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已提出要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推动在物流等主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广东省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是以电动化、智能化、大众化低空飞行活动为主体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通过开发低空空域资源这一新的要素,正在创造新的产业生态,重新定义未来出行的形态,推动着城市空间利用方式的变革。

我们发现,在强大产业基础和积极政策探索的助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在低空产业链强链补链、空域监管政策探索、应用场景创新等多维度领先发展,不断激活城市立体空间资源,正在重塑未来城市格局、提供发展新动能。

低空经济的崛起繁荣,离不开飞行器研发制造、政策监管规范、应用场景逐步拓展丰富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各环节逐步形成闭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有力,整体产业领先优势明显,代表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深圳和广州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属全国第一与第二名,遥遥领先其他城市。根据“广东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无人机产业链企业1730多家,产值960亿元,与全国产值1520亿元相比占比超过六成。

依托本地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大湾区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优势和集聚效应。大湾区低空经济企业中,既有大疆、顺丰、极飞等头部厂商,也涌现出如亿航、小鹏、广汽等行业参与者,还吸引了全球知名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研发制造商Lilium落地。

低空应用是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的核心。目前,大湾区已经基本跑通了“低空经济+公共管理”的商业模式,涌现出应急搜救、遥感测绘、消防等诸多细分领域的行业应用,并已出现飞行器平台化、行业相关配件模块化等趋势,逐步匹配飞行器与多样化的行业需求。

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大湾区。考虑到专业化、行业类应用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大湾区企业已将目光投向低空经济的“蓝海”——面向一般大众的应用场景。有别于聚焦航拍、娱乐等用途的一般消费级无人机,目前正在大湾区进行较多商业化、规模化试验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物流运输、交通文旅等。

无人机参与物流运输主要使用在城市人口密集区120米以下的空域,重点解决高货值、长距离以及高时效性、即时性要求的应用场景。大湾区部分城市存量建筑已经开始相应的改造升级,例如在办公楼、产业园区的建筑楼顶平台或露台建设或安装无人机起降台、信号收发等设施设备。

为了改变现有低空经济物流运输应用需依托配送站定点配送的局限,无人机配送入户的新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在珠海市的华发“珠海湾”住宅项目方案中,小区内将建设无人机低空飞行起降场,并为每套住宅在阳台一侧预留无人机入户起降台,阳台也被设计成大挑高、错层、外挑式的形式。我们相信,在未来商用和民用的建筑设计中,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落地预留起降空间或将成为趋势。

以eVTOL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载人飞行器,是低空经济的前沿领域,可以为城市空中交通提供环保、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有望成为未来低空经济商业化又一重要方向。近期,一系列eVTOL飞行器试验落地大湾区,为全国乃至全球低空载人飞行试验贡献了“大湾区智慧”。相应地,包括专用垂直起降机场、机库、指挥调度中心、乘客候机区、服务中心等在内的物理基建载体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也应早做规划和准备。

在我们看来,各类面向大众的消费级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陆续呈现创新,正在深刻改变城市空间利用格局。在向低空寻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立体空间资源得以激活,并转化为具有新型商业与社会价值的生产资源。低空经济“空中+地面”的新型经济形态,最大化、立体化地利用了城市空间,拓展了城市发展的边界与尺度,推进城市格局网络化趋势,并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本文发表在《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6月14日 第4版/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