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浙大

我是浙江的学生,两年前已经来过浙大,因此对浙大的校园没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倒有几分亲切之感。没有校门,只有一块石头表明前方是“浙江大学”,宽阔的草坪、巨大的图书馆、泛着涟漪的启真湖…… 这里,有百余年历史的浙大展现了她的包容与开放、活力与自由、自信与坚定。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说实话,“到浙大上大学”——当初这并不是我的梦想。拥有北大20分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我,高考前并不希望来浙大上学。老师、同学都说:读文科不能去浙大,浙大长于理工而短于文史。然而,也许是因为所谓的“考运不佳”而失利,但依旧不可否认自己的实力不足,没能实现梦想。高考的失利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未来。

到浙大,似乎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在浙大的短短二十几天,我已经对浙大产生了浓浓的归属感:

“学长,学校网络怎么办理?”“学姐,这门课怎么样?”浙大的学长组让我,还有其他五千多名2011级新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离开家,离开父母,90后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些失落、有点惆怅与迷茫。就在这时,我们的学长学姐出现了。虽然他们并不是“救命稻草”,但他们代表了求是学子的风貌,他们的帮助让我们对全新的大学生活有了方向!

军训已经过去四五天了,可是谁会忘记我们社科班的“阎学长军训通”那每天的祝福与关心。军训一天下来,人都快累趴下了。好不容易爬上在四楼的寝室,人就往床上一躺,想好好睡一觉,什么也不想。这时,“叮咚——”手机上一条短信飞来:“童鞋们,今天上午又是难得的休整啊,是不是大多数人又要窝在床上,宅在屋里了呢…… 还有5天,大家一定要 hold 住!”读完,暖流在心里涌动。

浙大,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这里的校歌晦涩却悠扬,这里的下课会有自行车堵车,这里的马路井盖会冒热气,这里复杂的网络服务会让每个新生绝望……

浙大,这就是我的浙大。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正如社会舆论所言,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对大学的发展有很多制约。军训阅兵方阵、表演方阵的“彩排——彩排——再彩排”,在我们的教官、辅导员、学园领导口中仅仅是为了获得几句领导的嘉许与肯定。这是“求是”校训的体现吗?

在浙大的几天,我不仅仅看到了浙大的“好”,也少不了浙大的“不足”。军训时学生、老师、领导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学校大型活动组织考虑欠周、学校组织指挥系统协调不够……

这些可以算是我的抱怨,但我不是“愤青”,我认为这是一个“新浙大人”对浙大的一种关心、一种着急。一个真正热爱浙大的人,不会仅仅看到浙大的“好”,他得眼中必定少不了浙大的“不足”;他不会仅仅称颂浙大的美、浙大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不遗余力地指出她的不足,促其改正。

浙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缺少的是一种直面缺点的自信、改正缺点的勇气!而这些,需要每个热爱浙大的学子、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无曰已是,无曰遂真

竺可桢老校长曾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要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

“求是”乃浙大之校训,“创新”乃浙大活力之源。在紫金港的每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求是创新的魅力,每一位求是学子都在思考与体悟竺老校长的问题、求是创新的内涵。

面对自己的课表,我们会抱怨——抱怨选不上课,自己一天的时间太空。从高中时抱怨一天没个空闲的时间,到大学抱怨一天太空,我发现了自己的成长。不是人人都像当“学霸”,而是人人都有一种渴望汲取知识的愿望。

现在在图书馆写这篇文章,周围是静悄悄的,只剩下翻书声、脚步声,打字声。静静的夜,窗外已被黑暗笼罩。图书馆里,自习者无数,想找个座位坐下都成一难事。拿一本书,静静地看、静静地思索;或提笔,奋笔疾书,或是写作业,或是写感想,或是…… 看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每个人都很惬意,都很陶醉。坐在这里,谁都会被这种氛围感染。有人说这里,还有东区西区教学楼自习室是浙大“学霸”出没的地方,但在我看来这些地方是浙大精神之所在,灵魂之所在!

在寝室楼道里,宿舍工作人员会仔仔细细地用抹布把楼梯扶手都擦一遍,保证楼道24小时无垃圾…… 他们在浙大,不是在科学文化的殿堂里求是,不过他们的一举一动向我们诠释的是在实践中精益求精,用行动诠释“求是”更丰富的内涵。

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

日后的成才成功,需要犹如真金经过熔炉的冶炼般的磨砺。子曰:吾党之小子狂简,不知所以裁之。我们正值狂放不羁的青春岁月,没有一番历练,没有一番拼搏,怎来裁剪我们知识的锦绣华章?“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马一浮老先生的谆谆教诲与孔夫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